今天看到一个有关学习的理论,和之前自己的理解是不一致的,产生了学到新理论的感觉,值得记录一下。
之前一直以为学习就要专心致志,一鼓作气,把要学的一个内容一口气学完,中间可以稍作休息,但不能切换到其他的学习内容,觉得换了内容后,大脑里的内容也需要切换,这就给大脑增加了额外的负担,减少里学习的效率。但是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却是, 学习过程中需要主动的去换一下学习的内容 ,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。这里面涉及大脑的记忆过程。
理论
学习在大脑中分为两个系统或者说是两个区域
- 长期记忆: 可以在神经元上大量的存储信息,这些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可以链接在一起,形成知识
- 工作记忆: 大脑可以同时处理的信息,这里有数量的限制,一般是出生时就形成的;即大脑能同时加载5-7个信息(知识),数量是有限的,但是每个工作记忆空间的大小却是无限的,可以只加载的一个单独信息,也可以加载一大块的相关知识
长期记忆有一个特点,在 每次被读取到工作记忆空间的时候,它会被强化(加深记忆) ,这个强化就是两个信息(知识)之间联系的突触练习被加强。
长期记忆被提取的过程,是通过当前工作记忆里的内容所在神经元产生的突触,去连接长期记忆神经元的突触。这个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,而是一个神经元会激活与它关联的一片的神经元。
当持续学习同一个知识的时候,与这个知识关联的突触一直被触发的,但是缺少了触发连接的过程,这样就无法通过触发去增强突触之间的连接。
简单点的人话就是: 一直学单一的知识点,缺少练习唤醒这个知识点的过程,在解决问题时想不到这个知识点。
间隔学习
间隔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上面的问题。
大脑在专注的学习时,会持续产生一种激素物质,它会抑制大脑的活动,外在的表现就是,学习一段时间后会感觉注意力无法集中,这就是大脑激素分泌多了,需要休息一下,让大脑放松一下。去散散步做做冥想,让抑制物质吸收掉,大脑才能继续工作。
所以,人类天生是无法做到长时间持续学习的,要学会休息,通常建议学习时间不能超过90分钟(个人感觉45-60分钟比较合适)。
而且在间隔的同时,要切换不同的学习内容,让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产生联系,也锻炼了唤醒已学内容的能力。
这种学习方法会让人感觉到很吃力,因为唤醒记忆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。但人不都是在痛苦中才能成长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