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打算一直更新。如何记笔记还没有完全搞明白,也没有多少实践经验,需要不断的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和能力。
关于笔记的困惑
不同类型的笔记如何关联
就个人而言笔记主要有两个方面,一种是读书观影引起的共鸣产生的思考,另一种完全是不需要脑子参与的收集记录。
展开来说,思考是我理解的大部分人说的常用笔记,包括各种闪念、灵感、总结、永久笔记等等各种类型的笔记,这种笔记可以遵守原子笔记的规则,每一条笔记是一个独立并且完整的知识点(或者说是思考中心),值得反复思考,让彼此之间产生联系。
但作为一个码农,有大量的收集记录类型的笔记,例如如何修改ssh配置允许 root 登录,如何优化 MySQL 的配置等等,这种笔记之间没有什么值得关联的地方,只要按照不同类型形成结构存储,下次用的时候按关键字查找出来,再按照笔记上的记录复制粘贴去执行就可以了,不需要反复阅读、思考、整理,只是作为大脑的外接U盘。
从开始记录笔记开始,我就一种被这两种笔记折磨,思考类型的笔记还好说,可以参考卡片笔记的方式做整理,但记录类型的笔记一直是捣乱份子,使用obsidian记录笔记,大量的零散笔记无法关联起来,在图谱中分散着孤零零的,让人看着难受,老是想让他们关联起来,但又找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,只能按照目录将它们放在不同的目录里,这让我不得不思考,这些笔记到底该如何整理,才能成为我的第二大脑?
这种困惑让人沮丧,慢慢的就放弃记录笔记了。直到将 tiddlywiki 用起来后,将所有的记录型笔记全部放入 wiki 中,感觉自己的负担一下减轻了。
什么笔记值得记录该如何记录
记录类型的笔记搞定后,就剩思考类的笔记了,但什么值得思考,什么值得记录,又让我困惑了。
按照卡片笔记的方法,在阅读中需要思考的地方记录下材料名称(书名、影视名等),和让你产生思考的地方索引(书页,章节等)方便下次定位,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内容,将这张卡片存储到需要关联的地方(或者先临时存放,之后再整理)。在用空闲的时候,随便拿出来一些卡片,温习他们找他们找出互相之间的联系,将不同的思考内容关联起来。
使用现代化的笔记软件,可以完成甚至是简化这个流程,但我的疑惑的是记录这个索引有什么用,我又不写论文,不需要记录出处。而且这种思考内容和原始内容是脱离的,我没法在看到笔记的同时,就知道当时是因为什么产生的思考,找到原始资料再根据索引找到对应的内容,这也太麻烦了。或者将所以看过的原始资料都收集在一个文件夹里统一管理,这样是方便查找,但我的信息输入途径太多,书籍、影视剧、文章等,维护太麻烦。
直到读到 渐进式笔记 才让我的困惑得到解答。
渐进式笔记
渐进式笔记需要四步:
- 画线收集,阅读中画线,观影中摘抄的内容全部放入同一个文件中
- 对收集的内容中 重点 进行加粗标记
- 对收集的内容中 核心 进行高亮
- 对核心进行总结
不是将所有的原始数据都收集起来
这样在日常阅读的文章、书籍、影视剧,只要是感兴趣的都可以收集起来。在空闲时间进行反复阅读,产生的思考就可以单独形成一条笔记,也可以关联到原始素材
笔记是多次思考的总结
任何信息输入,不是一次就能理解到位并产生足够深入的思考,我相信勤能补拙,多次反复的阅读能达到天才阅读一次就能掌握程度的 50%(不能期待自己能达到天才的程度,人和人之间的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,不能忽略)。
现在使用的笔记模式
- tiddlywiki: 记录所有操作步骤类型的笔记
- org-roam: 收集所有的讯息,并进行思考整理,产生知识笔记,没事的时候可以随机的浏览一些笔记,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
总结
记录笔记是很个人的事情,每个人的方法都不相同,网上的各种笔记教程值得参考,但不能照搬,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,这样才能记的愉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