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认知天性》

这是一本很好的书,作者反复的给读者普及学习的秘密,并给出了可行的执行步骤。

我现在判断一本书好不好的原则和简单,就是作者能不能把道理讲明白、讲清楚,并能给出可信的数据和具体的落地方案,而不是之前推崇的语言优美优先。文学作品现在是一点也看不进去了。等以后有了兴趣后再补充这块,读书就是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才能坚持下去,与其逼迫自己去看自己不喜欢的名著,不如多看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。

看很多人说这本书翻译的不好,但我也看不懂原文,阅读完后觉得翻译的语句挺流畅的。

学习误区

短时间重复阅读

重复阅读形成的短期记忆,对在需要知识时能快速的回忆出来知识没有帮助。

短时间集中精力多次重复阅读,一直被人们奉为学习的高效方法。这是因为短时间重复让人能感觉到熟悉,从而有了进步的错觉。但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,无法将知识真正的掌握。

对一个知识的掌握是指在使用的时候能想起来,大脑虽然将一个单独的知识记住,但是在大脑神经元里找到这个知识的路径是空白的。就好比一个村庄的人分散开住在一大片的树林里,当村长要传达消息时,只能走着过去。如果每家每户都互相之间不走动,村长只能找到自己能看到的房子,其他看不见的就算了,久而久之大家都忘记还有远处的人家。但如果村里人经常互相走动,相邻的房子之间就有路可以走,那村长只要找到一家,再沿着房子之间的路继续走,远处的房子花点时间总会走到的(随便举个例子)。

记忆分两种:

  • 临时空间
  • 永久记忆

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决定了临时记忆空间的个数,一般是 5~7 个,就和计算机的内存一样,在使用知识时,会先从永久记忆里加载到临时记忆空间里。

当进行重复阅读的时候,第一次阅读的时候会将知识存储到临时空间之中,后面的重复阅读也只是一直在重复这个临时记忆空间的内容,大脑不需要再从用酒记忆中提取知识,所以才会越来越感觉熟悉。但是当临时空间清理后,存储永久记忆的神经元还是新建的,它的髓鞘和突触不会有任何的加强,无法做到和其他知识之间有连接,大脑也无法找到这个神经元的位置。

知识之间必须得有联系,那么回忆的时候才能有线索,而这个线索就是通往一个知识神经元的路径。当短时间内重复记忆时,我们加强的是临时记忆路径,不会加强永久记忆空间里知识的路径。这就是短时间重复阅读效率低下的原因。

学习方法

间隔练习(阅读)

大脑的永久记忆空间,类似计算机的硬盘,可以存储大量的内容。但和计算机不同的是,计算机读取数据的时候不会对数据产生影响,但神经元在被读取到时(接收到信号刺激时),会对当前的神经元产生影响,神经元之间连接的髓鞘会被加强,多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会增强。当需要将一个知识提取到临时记忆空间的时,联系紧密的神经元被同时提取到同一块临时记忆空间中,这样当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,同样只使用一个临时存储空间,你的空间里包含的信息比其他人多,必然在处理任务时速度更快,质量更高。

间隔练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艾宾斯记忆曲线

检索练习

要掌握一个知识,就要不断增强大脑找到存储这个知识的神经元的路径。检索的过程就是在锻炼大脑对这个知识的提取过程,这样在需要使用知识的时候,大脑才能迅速的找到对应的神经元。

有效的方法有:

  • 学习过程中,每学习一小段(5分钟左右)就让自己去回忆刚才学到的是什么内容,有那些具体概念,和之前的内容有什么关系,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。
  • 总结,每天对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做总结,努力的去回忆起学到的内容,然后再去 校验答案 。一定要做校验并发现自己遗忘的内容,再重新学习。

这个方法会让人感觉到很不适(麻烦),感觉到效率低下,但只有经过这种艰难的记忆过程,神经元之间的髓鞘才能健壮。

产生联系

通过练习将一个概念讲出来的过程,可以很好的一个神经元与多个神经元联系起来。

在练习的过程中,会对一个知识的细节进行丰富。就是你不会只说一个概念的名称,你会尝试讲解这个概念的组成还有细节,再完成这些的过程里会和其他概念、知识之间产出联系,这样多个神经元之间就会建立连接,所有涉及的神经元都产生了一次提取过程,相当于同时进行来检索练习和间隔练习。

这也就是 费曼学习法